焦点快播:盘龙区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来源:昆明信息港

近年来,盘龙区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同向发力,进一步提高全区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多维度精准摸排 多层次分类救助

盘龙区不断完善困难认定及分类救助管理办法,针对不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打分量化。按分数高低将困难群众进行分类:生存困难型、生活困难型、发展困难型、低保边缘人群。同时,根据不同程度的困难群体制定不同级别的帮扶管理措施。


(资料图)

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居民倪某,由于父母患有重病,自己还患有精神障碍,属于生存困难型人员,该家庭被认定为低保边缘家庭,按照重残人员“单人保”政策,倪某被街道纳入低保救助,救助金较一般困难人员上浮140元。不久后,倪某父母相继离世,社区联合企业多次慰问,动员倪某的亲属对其进行照顾,联合联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每周定期对倪某入户进行体检监测,密切关注倪某的生活及精神状况。

像倪某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茨坝街道居民非某,属于临时生活困难和发展困难型人员,街道除了为他租住房间、垫付生活费,还与派出所联动为其办理恢复身份户籍。目前,街道推荐他到昆明闻泰通讯有限公司稳定就业,公司还包吃住,解决了非某长期的基本生活问题。

截至目前,盘龙区组建了由117名专职民政事务员和27名社会组织社工组成的调查员队伍,对全区250余户救助新申报家庭和3400余户低保、特困在保家庭、200余户低收入家庭开展全覆盖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和帮扶需求调查。

完善专项救助措施建立综合救助体系

盘龙区打破部门壁垒,搭建“大救助”综合平台。辖区各成员单位除了制定各自的专项救助制度,还梳理建立含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司法等11个部门33项救助政策库。

青云街道昙华社区50岁的居民陈某,无任何亲属,无住房,常年四处流浪。在社区的帮助下,陈某申领到了住房租赁补贴;陈某在一次突发疾病时,社区帮助其申请了急难救助金3000元以支付住院费用。

针对多种困难问题叠加的救助对象,街道通过“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组织多部门联合入户实地查看或召开救助联系会议,研究制定综合帮扶方案。东华街道居民唐某因年老、肢体残疾,2022年5月,社区联合东华派出所民警,协助其开具房产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帮助其申请了多项救助,目前唐某每月共享受政府各类救助共计934元。

目前,辖区共协调解决住房救助问题 14人、医疗救助问题10人、送医治疗问题9人、就业救助问题2人。

带动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各类救助资源

金辰街道以金桥小区为试点,引入公益组织,建立了一支负责入户排查与个案救助社会工作队伍。街道居民杨奶奶年事已高,丧偶,育有1子3女,其二女儿患有一级智力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社工站在困境家庭入户排查行动中发现杨奶奶是典型的“老养残”家庭,立刻就被纳为盘龙区金辰街道低保对象,点燃了“老养残”家庭的新希望。

引导专业社工参与,增加救助温度和精度。青云街道佳园社区打造“残障人士社会融入”社会救助服务试点,提高了残障青年生活质量;东华街道小龙路社区通过入户访谈、筛选排查等5大服务流程完成个案低保救助服务。2022年,盘龙区共投入资金370余万元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探索“物质+服务”模式,针对困难家庭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救助服务。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共建力量,盘龙区联合辖区公共单位党组织、党员志愿者、慈善协会对各类困难居民开展各类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深化放管服改革让申请救助“触手可及”

盘龙区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核审批程序。目前,盘龙区在主城区8个街道试点推进低保、特困审批权下放工作,缩短救助审核时间,实现了权责分离,有序推进持有居住证的人员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采用“线下发函,线上数据确认”的方式进行沟通。继续推进社会救助“掌上办”、“指间办”,让申请救助“触手可及”。

据悉,区民政局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根据常住人口规模和上年救助情况,向街道办事处预拨临时救助备用金。支出型救助中,金额在3000元及以下的,街道办事处做出审批决定后即可发放。对困难群众实行“快速响应、先行救助”,可由急难发生地街道进行救助,不受户籍等限制,并简化审批环节,依据承诺书简化经济核对、公示环节,原则上在48小时以内先行救助,提高了救助的实效性和便捷性。

据悉,从2022年3月至6月,户籍为普洱的陈某多次因患有左侧多发性脑梗死急性期疾病送医治疗,个人自付总额15608元,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她,丈夫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家中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两个孩子在读中学。青云街道昙华社区核实清楚情况后,区民政局及时为陈某进行临时救助审批,发放救助金10500元,缓解了这个贫困家庭的实际困难。(昆明信息港)

关键词: 青云街道 东华街道 金辰街道

推荐

直播更多》

关闭

资讯更多》

焦点